七月流火,秋意渐浓。生长在大山深处的罗潭村,迎来了一年之中最繁华热闹的时期,每天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。这个曾经创造了脱贫攻坚阶段旅游扶贫传奇的小山村,如今正卯力奋进,闯出“强基础、迎企业、建产业、促振兴”的“罗潭模式”,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绘就新的发展奇迹。
(资料图)
凝心聚力,汇聚乡村振兴“新合力”
罗潭村位于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西部,紧邻AAAA景区张家界大峡谷、核心景区武陵源。昔日是土地荒芜、年轻人纷纷逃离的“空心村”,是交通不便、人均收入偏低的省级重点贫困村。
为了改变罗潭村贫困落后的面貌,近十年来,罗潭村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,在市政府办、县商务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,建强班子队伍,将思想好、头脑活、有文化、肯干事的中青年人才纳进支村两委班子,形成了“老中青”“传帮带”的良好架构,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。为增强党员群众乡村振兴主人翁意识,党支部通过党员大会、屋场会,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宣讲和讨论交流, 让罗潭村的每名党员都动起来,主动承担起乡村振兴的责任。
“我们发起了一场遍及全村每个家庭的大讨论,要求每名群众围绕‘罗潭发展靠什么、引进企业凭什么、我为罗潭做什么’展开思考并发言”。罗潭村党支部书记、村主任杜修福介绍道。通过群众与村干部相互交心交底,村民的思想发生了极大改变,实现了“要我发展”到“我要发展”的彻底转变。罗潭村先后荣膺国家森林乡村、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、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、湖南省乡村旅游名村。
如今的罗潭村,干群同心、上下同欲,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一起拼搏创新、苦干实干,用奋斗做笔,以实干作答,一点一点把乡村振兴“规划图”转化为“实景图”。
固本强基,激发乡村振兴“新潜力”
初秋的清晨,漫步在罗潭村的村道上,路旁农家房舍错落有致,绿树葱茏间偶见炊烟升起,使人心旷神怡。
“十年前,我们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,到处都是荒山。现如今,水泥路修到家门口,旅游大道串联起本村8个旅游产业,村民日子好过了,村子也更美了。”村民们说起近几年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。
近年来,罗潭村整合各类财政资金3700余万元,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。建成10.2公里的沥青旅游大道,完善供水供电设施,让“全村无硬化道路”“电饭锅都带不起”的历史永远成为了过去。加强村级平台建设,建成了包含游客服务中心在内的600平方米村级组织综合服务中心,1座土家建筑特色的风雨桥。
实行高标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,既解决了村民出行难、饮水难、用电难的老大难问题,又提升了罗潭村的整体颜值,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强化治理,焕发乡村振兴“新气象”
乡村治,百姓安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老百姓安身安心安业的家园,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。
“搞基础设施建设很容易,难的是长期维护管理,这需要党组织带动广大村民自觉参与,树立新风尚。”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,罗潭村构建起了“三长制”组织服务体系,组建“片长、组长、邻长”基层治理队伍,打造了让群众管理群众的“全民”新模式。
罗潭村党支部还组织村民群众共同讨论制定了村规民约,广泛开展“文明村”“文明家庭”“文明村民”评选活动,扎实推进违法建设集中整治和“铁腕治旅”。
干群同心共同整治人居环境、遏制陈规陋习、倡导文明乡风,现在的罗潭正向着建设善治美丽乡村大步前进。
旅游兴村,注入乡村振兴“新活力”
“我们村新打造的研学+土家文化体验的文旅项目灵溪坊即将正式对外营业,这将进一步丰富我们罗潭的旅游业态,让游客想来、愿来、常来!”现在,乡村旅游产业已成为罗潭村的支柱产业。2018年以来,全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,成为日均接待游客超过1000人次、单日突破5000人次的旅游新村。
为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村党支部按照“政府管投入、企业担风险、村里有收益、群众得实惠”思路,创新“企业开发、村企共建”模式,让“资源变资本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。
引进深圳市某投资有限公司,打造禾田居山谷和九歌·山鬼夜游景区,并依托景区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吸引外来资金参与景区配套产业发展,建成“四园一谷一岛”生态旅游圈。村集体、农户、企业按照“4%、17%、79%”的比例分红,实现综合效益1300多万元,有效解决全村80%群众就业,人均年收入达12000元以上。
闯新路、开新局,抢新机、出新绩,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奔向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,罗潭村还将在接续奋斗中绘就更加精彩的明天。(通讯员 向珊珊)
关键词: